教育部頒布《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《通知》)是一個恰逢其時的舉措。作業的重要性、作業問題的復雜性,以及解決作業問題的緊迫性,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政府、學校和社會所高度關注?!锻ㄖ芬月鋵嵙⒌聵淙烁救蝿諡槌霭l點,以問題為導向,明確提出了作業管理和改革工作的目標、任務及措施。有理由相信,《通知》的頒布,將會引起地方教育行政部門、學校、家長和社會對作業問題的重新審視,進一步促進全面系統的作業治理與改革,繼而對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產生重要推動作用。
作業觀念的落后、作業功能的異化是全部作業問題的實質所在。因此,應該首先改進作業觀念,厘清作業性質與功能。在此基礎上,深入系統地開展作業管理與改革工作,推動《通知》的各項要求落地,切實形成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、核心素養標準相匹配的新型作業觀念與作業管理體系,充分發揮作業的教育教學功能。
一、重新認識作業功能
作業問題源于落后的教育觀念。當把知識的習得與技能的掌握看成是教育的全部內容,把課堂教師講授與課下鞏固訓練看成是教育的主要途徑時,自然導致了作業性質與功能的異化,以及由此引發的量大質低等各種問題。人們普遍認為,作業僅僅是課堂教學的補充,以鞏固練習和應試訓練為主要手段。然而,各種形式的鞏固與訓練往往重量不重質,錯誤地追求多做多練、熟中生巧。這種定位必然導致作業數量過大、質量過低的題海怪圈。量大質低的作業讓學生倦怠、教師無奈,制約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。
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核心素養目標的高度看,作業有著重要的、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。將作業等同于鞏固練習、應試訓練,完全是對作業功能的矮化、窄化和異化。
作業是重要的教學環節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,包括課前、課中和課后的全部學習。沒有課前與課后的有效學習,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前置準備和后置延伸。高質量的前置作業,可以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,從而有效支撐課中的深度學習。高質量的后置作業,可以將課堂教學引向更深、更廣的理解與應用,引發更有意義的學習。
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,作業還有著獨特的、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。課堂教學發生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內,不得不考慮所有學生的共性要求。而作業的優勢在于學習資源、學習方式、學習場所的多樣化,在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滿足,在于最大可能地支持學生的各種實踐性、探究性學習活動。近年來,一些學校開展的長作業、戶外實踐性探究性作業實踐等,充分顯示了作業獨特的教育教學功能。做作業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管理、動手實踐等學習習慣與學習品質的形成過程。
這種意義上的作業,是針對每個學生的具有個性的學習產品與學習成果。這便對教師的作業設計與批改、作業交流與共享等提出了新要求。以作業交流與共享為例,對學生而言,作業變成了體現自己才智與情懷的學習產品,是希望與老師、同學以至親友或更多人分享的成果。對教師而言,作業的交流與共享成為重要的教學環節與教學形式。
這種意義上的作業,必然選擇以質為先、少而精的策略。同時,這種意義上的作業所要求的是體驗、經歷、探索等更有深度的學習,以用中記為主,練中記為輔,通過對知識與技能的實際應用實現對知識與技能的鞏固。這是實現作業提質減量的有效辦法。
這種意義上的作業,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作業負擔過重的問題,必然受到學生的認同和喜歡。作業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,之所以給學生帶來過重負擔,根本原因在于因功能異化而導致的作業量大質低。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喜歡作業。只要學生能感受到作業的意義,就愿意投入與付出。這就要求作業貼近學生成長實際,貼近生活實際與社會實際,富有挑戰性,富有能讓學生感受到的社會意義,讓學生在作業活動中體驗到成就與尊嚴,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。
可以肯定地講,育人取向、素養取向、實踐與探究取向的作業將成為作業的主角。
二、完善作業管理體系
觀念是基礎,制度是保障?!锻ㄖ吠怀隽俗鳂I管理中制度建設的重要性。這里就作業管理的制度與機制建設,談幾點建議。
(一)將作業管理視作高質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,納入重點工作范圍。作業質量對學生成績、學校教學質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。然而,一些教育行政部門、學校管理部門并沒有將作業管理納入重點工作范圍,一些教研部門和一線教師等也沒有給予作業研發工作應有的重視。在教育進入內涵發展、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,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,都應該以落實《通知》要求為契機,重新審視作業管理工作的性質與價值,真正把作業管理工作做實做好。
(二)建立作業研究和設計機制。應該鼓勵、引導師范院校、教科研部門和出版部門建立專業隊伍,深入系統地開展作業研究,研發高質量作業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明確本地作業研究基地在哪里,是否有基本的專業隊伍,能否提供高質量的作業產品。這是作業工作的基礎,應該有相應的制度和機制予以保障。
(三)建立作業評估與選擇機制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該研發作業評估標準和作業選擇機制,確保通過專業而公正的評估,為學校和師生提供高質量的作業。應該建立過程性的作業質量評估機制和作業退出機制,確保作業的優勝劣汰。
(四)完善學校層面的作業管理制度。應完善和建設系統的作業管理制度,穩步提高教學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的作業選擇能力、設計與改編能力、批改與使用能力等。應該更新觀念,將作業研究與設計能力作為教師的基本素養之一。
(五)建立教師作業研發能力的培訓與評估機制。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研制教師作業研發能力標準,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,通過自修、校本研修、專項培訓等多種途徑,整體提高教師的作業觀念與作業研發能力,從根本上解決作業功能異化、量多質低的問題。應該建立作業展示、作業評優等機制,將教師作業研發能力納入職稱評審標準范圍,切實提高學校對作業改革與作業管理的重視程度。
(六)引導社會和家庭支持作業管理與改革工作。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采取措施,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,幫助家長更新作業觀念,引導家長認同和幫助學生開展實踐性探究性作業活動。通過社會與家庭的參與,形成育人合力,真正改變學生的成長方式與學習方式。
(七)建立作業改革、作業管理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、考試命題改革協同推進機制??荚囋u價方式影響作業管理與改革。要不斷完善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和評價結果使用辦法,優化考試命題在學生基本素養形成中的導向作用,推動作業提質減量。
我們期待,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深入貫徹落實《通知》精神,更新作業觀念,完善作業管理制度,積極探索與實踐,切實扭轉作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,推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。